尼雅遺址

歷史長河里的家園

2023年02月08日 10:13:09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尼雅遺址中心地帶,是一座乳白色的佛塔。 新疆是個好地方融媒體中心供圖

  王晶晶

  一直活在我想象世界中的尼雅遺址,在這個春天,變成了我有感世界的一部分。2月1日,我跟隨“2022—2023跨年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隊”走進這里。從此以后,不管我和尼雅之間相隔多少沙漠、河流和山脊,它都永遠“屬于”我了。

  看過春晚舞蹈《錦繡》,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在腦海里活了起來,2000年前的美好祈愿透過時光而來,好想去發(fā)現(xiàn)國寶的地方看看!我打開手機地圖,搜索從烏魯木齊的家到民豐縣這處遺址的距離——1350公里,地圖終點,那個綠色地標,孤零零遠離道路、村莊,戳在沙漠中心。然而這里并沒有對游客開放,似乎可望而不可即。

  沙漠

  春節(jié)假期后的一天,一睜眼就接到安排我去尼雅遺址出差的電話,“沒聽錯吧?”幸福來得太突然,我再三核實才敢信。

  第二天一早,從烏魯木齊市乘飛機,兩小時后到達和田機場。沿吐和高速,再坐3個小時的汽車,天色漸暗時才抵達民豐縣。建筑物外立面的壁燈,讓這座安靜的小城,在夜晚顯得明亮剔透。

  和我同車的人,是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這是他第十次進尼雅遺址。

  他說,1901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新疆盜掘文物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座古城遺址,便取其附近的尼雅河之名,稱之為“尼雅遺址”。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研究了這里出土的漢簡材料后推斷:尼雅遺址系漢代“精絕國”故地。

  張鐵男上次來是1998年,那時,出了縣城沒多久就得下河壩,在沒有路的沙丘中行進,清晨出門,天擦黑時才進入遺址范圍。如今,從民豐縣走315國道,兩小時就能到達薩勒吾則克鄉(xiāng)紅旗村,這是距離尼雅遺址最近的村莊。指著村道邊的路燈,張鐵男感慨:“變化太大,完全認不出了,以前從遺址出來,多想村子里有個路燈,遠遠看到亮光,心里就踏實了。”

  村道右側(cè)立著一塊尼雅遺址保護的界碑,從這里拐下路基進入沙漠,距離遺址就只剩40多公里了。

  冬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太陽收起刺眼的光芒,陽光和煦,紅柳、駱駝刺和胡楊樹罩著淺黃色的光暈,睡眼惺忪。藍色晴空下,沒有一絲風(fēng),冬日的沙漠,顯得柔軟而又溫情。

  初進時,一人多高的紅柳叢撲面而來,大簇的紅柳枝不時刮擦著車體似在宣示它們在荒野上的主權(quán),并不是想象中那般荒涼。車行快1個小時后,眼前的生物就只見一片片干枯扭曲的胡楊。“當你發(fā)現(xiàn)所有活物都消失時,尼雅遺址就到了?!睆堣F男說。

  文明

  越深入沙漠腹地,沙土越細,沙梁越高。我們一行共有40人、10輛車,因為油管爆裂和高溫,有兩臺車不得不把乘客勻到其他車上,繼續(xù)行進。

  翻越一處沙梁時,一陣塵煙從車底騰起,一股土腥味鉆入口鼻,原來是細密的沙塵。體驗著騰云駕霧般的我們,手忙腳亂開窗通風(fēng),張鐵男驚叫:“看,那就是N3、N4,尼雅遺址到了!”

  淡黃色的沙海上,赫然出現(xiàn)一個高高聳起的臺地。臺地上,樹干、殘垣斷壁以及成行排列的枯朽木柱直插蒼穹,我仿佛墜入了一片荒古世紀的雕塑群里。似是一只只手臂從沙漠中向上伸展,表達著無盡的吶喊,堅韌而不屈。旁邊的方碑上,刻著一行金色的大字: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據(jù)史書記載,精絕是西域南道上一個綠洲城邦,地處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漢晉時期,精絕綠洲城邦受西域都護(西域長史)統(tǒng)轄。這里作為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之地。佛教自印度東傳至此,信眾云集,高大的佛塔遺址位于尼雅遺址的中心位置。

  尼雅遺址,抵御著風(fēng)雨剝蝕,頑強地向世界昭示著這里曾經(jīng)存在過的人類文明。在N3居址,我俯下身仔細端詳遺址中較為寬厚的木梁,榫卯結(jié)構(gòu)清晰可見。古代木匠們用木作技藝和斗拱技術(shù),以楊樹、胡楊建造木骨泥墻的房屋,千年之后痕跡仍然依稀可見。

  最讓人驚訝的是,尼雅遺址南部河道邊的葡萄園,千年葡萄根木匍匐在地,行距株距至今看來,依然整齊。透過結(jié)實有力的根木殘枝,能看出當時葡萄種植的廣泛和普及。不難想象,那時的精絕農(nóng)業(yè)灌溉和種植技術(shù)是成熟的,人們生活安逸而富庶。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在與生存之境的和諧共處中,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

  站在高處眺望狹長的尼雅遺址,高聳的乳白色佛塔居于中心地帶,佛塔一周修建了木棧道。繞塔一周,佛塔像磁石吸引著我的目光,為什么只有它是白色的?它又怎么能在風(fēng)沙中屹立千年?雖然它沒有回答,但我卻似乎懂了,一個族群,一種文明,想要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鮮明足跡,一定不是靠時間,而是靠它的生存智慧所創(chuàng)造出的存續(xù)價值,這種價值燦爛精彩、跨越時空。

  回響

  在尼雅遺址中游走,俯拾皆是紅色的陶片,思緒也如碎陶般散亂。精絕是如何消失的?“五星錦”和“元和元年”錦囊出土的地方是什么樣?這些疑問還縈繞心頭,無奈日頭偏西,狂風(fēng)卷起漫天風(fēng)沙,不得不離開。

  看著遺址徹底消失在身后,我一臉悵然,沒看夠!好遺憾!張鐵男老師看出我的不甘,安慰說:“和田博物館有個尼雅遺址展廳,明天帶你去看。”

  第二天,在位于和田博物館三樓的尼雅遺址展廳,“目不暇接”的文物安撫了我的悵然。這里展陳了考古人員在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量文物,包括珍貴的木器、精致的織錦、印染精美的棉布、各式各樣的飾物、珍貴的木簡,等等。

  除“五星錦”,尼雅還有許多燦爛的文化遺存令人驚艷,如極具現(xiàn)代審美的虎斑紋錦袋,刻有精致龍頭的玉佩,青白色半透明的玻璃來通……

  木牘上形如蝌蚪的佉盧文與一件件文物,宛如精致細膩的速寫,讓千年前精絕人謎一樣的生活圖景躍然眼前。我好似可以看到:樂聲里,葡萄架下,匠人們穿著毛織的衣服忙碌著,準備一場晚宴。有人在釀制葡萄美酒,有人在烹飪美食,馕坑里飄散出肉香味。貴族們身穿來自中原用各種名貴絲綢做成的衣物,貴婦們以玉石、玻璃、珊瑚、海貝等為飾物,對著銅鏡梳妝打扮……然而,這片繁華,連帶著眾多房屋建筑、佛塔、佛寺、古橋、果園、田地、道路、冰窖、陶窯等,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被廢棄,成為沙埋的遺址。

  精絕是如何消失的,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解開的歷史之謎。從中,我感到了來自時間之外的存在,以及深埋于歷史深處的輝煌。那些古老的文明,那些滄桑的過往,那些被湮沒的故事,雖然遙遠,卻又無比清晰。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責(zé)任編輯: 迪木娜·吾斯爾汗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65120170001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wǎng)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audidiscountpar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