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線】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考古發(fā)現:揭秘唐代邊塞軍事生活

2021年01月27日 11:07:57    來源: 新疆日報

烽燧出土的唐代文書

  新疆日報訊(記者張海峰報道)新年伊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fā)布“2020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考古發(fā)掘項目入選并位列第四。此前,這個考古項目還曾入選2019年度“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研究項目成果。

  2019年和202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對這座烽燧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目前發(fā)掘并未結束,田野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

  這座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烽燧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緣何如此引人矚目?近日,記者采訪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工作隊領隊胡興軍。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孔雀河畔護平安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居孔雀河中游北岸的荒漠之中。

  它由烽燧、居住房屋等建筑構成,是一處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經初步考證,確認這座唐代烽燧遺址為一處游弈所駐地。”胡興軍解釋說,“烽和鋪都是唐代最基層的軍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鋪的上級管理機構。”

  唐代在龜茲、焉耆(后為碎葉鎮(zhèn)取代)、于闐、疏勒設置軍鎮(zhèn),史稱“安西四鎮(zhèn)”。軍鎮(zhèn)下又設立眾多驛館、烽燧等,以確保絲綢之路的平安暢通。“根據出土文書,我們初步推斷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為唐代焉耆鎮(zhèn)下設的軍事設施。從始建至廢棄,差不多歷經了100年。”胡興軍說。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在巴州的孔雀河北岸,密布著由11座烽燧組成的唐代烽燧群,烽烽相望,足見唐代西域邊防體系的嚴密。

  2019年開始發(fā)掘時,考古人員發(fā)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頂部的房屋等建筑遺跡已被千年風沙摧毀,烽燧的迎風面也遭到嚴重風蝕,僅剩下原來的一半左右。即使如此,歷經1200多年,它依舊巍然屹立,實屬不易。

烽燧遺址出土的唐代鎧甲殘片

  紅柳沙堆藏寶處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fā)掘之所以備受矚目,和其出土的大量珍貴遺物密不可分。胡興軍告訴記者,截至2020年10月31日,已累計清理發(fā)掘出土各類遺物1230余件(組),其中包含珍貴的紙文書、木簡786件,是近年新疆考古發(fā)掘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文書內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等諸多方面,許多內容是國內首次考古發(fā)現,蘊含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珍貴的唐代遺物竟“藏身”烽燧四周的幾處大灰堆中。原來,這座烽燧建在一個9米多高的大型紅柳沙堆上,上小下大,立面呈梯形。當時應當沒有固定的垃圾投放點,因此戍卒們每天把垃圾從沙堆頂部向下傾倒,各種生活垃圾順坡向下滾落,堆積形成了灰堆,輕的留在上方,重的沉落到下部。經年累月,生活垃圾越積越多,形成了自然分層,并被自然風積沙土封存。“自然風積土最厚處有4.5米。”胡興軍介紹,因為當地氣候極其干燥,灰堆堆積背風向陽,才讓這些唐代遺物得以保存至今。

  考古工作者對出土的植物標本浮選后,發(fā)現了34種不同的植物。其中糧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麥、小麥、粟、黍,園藝作物有桃、杏、棗、核桃、沙棗、西梅、亞麻、蔥、葫蘆等。胡興軍介紹,唐朝在西域實行大規(guī)模囤田,每座烽燧周圍都開墾耕地,將士們一邊戍守,一邊種地。

  烽燧中還出土了不少動物骨頭,有馬鹿、野豬、黃羊、馬、牛、羊、驢、駱駝、天鵝、白鷺、魚等,多數屬于野生動物。胡興軍分析,當時的糧食產量較低,轉運困難,沒法完全滿足需求,將士們不得不經常打獵捕魚改善生活。

  “邊草盡來兵老”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出土最多的還是軍事文書。胡興軍感慨:“把這些文書殘片拼湊起來一點點釋讀,仿佛穿越時空與1200多年前的戍邊將士對話。”

  烽燧中的戍卒很辛苦,除了嚴格執(zhí)行烽燧制度(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還要種地、備薪草(點烽火用的草)、巡邏放哨等。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幽州……出土信札中反復出現的這些地名說明戍邊將士大多來自唐代中原地區(qū)。“春景漸芳,暄和未盡,不委如何……”一封家書的開頭這樣寫道,殷殷之情撲面而來。

  烽燧遺址還出土了《韓朋賦》《游仙窟》《孝經》等的手抄本,都是唐代風行一時的作品和書籍。

  胡興軍透露,在出土的文書中看到,一些戍卒還把“醬菜”“干菜葉”作為禮品送給上級,可見唐代邊塞物質生活的艱苦。

  唐代實行募兵制,戍邊將士4年換防一次,但是當兵力不足時,就沒辦法如期換防。在出土文書中發(fā)現,有的戍卒已50多歲了,仍在超期服役,真所謂“壯齡應募,華首未歸”。可以想見他們年年遠眺中原,卻是“邊草盡來兵老”(出自唐代詩人戴叔倫的《調笑令·邊草》)。

  一些出土文書中詳細記述了唐代各級軍事機構的運行狀況,并通過“符帖牒狀”“計會交牌”等方式傳遞軍情和政令,對當地實施有效戍守管理。

  胡興軍認為,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實證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和治理,填補了歷史文獻關于唐代安西四鎮(zhèn)之一焉耆鎮(zhèn)下轄軍鎮(zhèn)防御體系記載的空白,為了解唐代西域軍鎮(zhèn)防體系、邊塞軍事生活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荒漠中的烽燧遺址 (圖片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責任編輯: 張賞華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70001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audidiscountpar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 版權所有